卖自背后和T火爆始当名的法忧律隐己人开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Friend.tech这个平台时,感觉既新奇又不安。想象一下,你可以像炒股一样"投资"某个网红大V,这种将社交关系明码标价的玩法,简直是把粉丝经济玩出了新高度。 Friend.tech的操作方式简单粗暴:你喜欢的KOL在上面开通账号后,就会生成一种叫"keys"的数字凭证。这个凭证的价格会随着买卖热度上下浮动,就像股票一样。有意思的是,8月底的数据显示,平台创始人自己的"keys"价格居然炒到了接近3个ETH(约合人民币2万多),简直是给自己明码标价。 我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上周花了0.5ETH买了个行业大牛的key,就为了能在专属聊天室里发简历。"这比投100份简历都管用,"他当时这么跟我说,"毕竟能和行业大佬直接对话的机会太稀缺了。" 国内还有个叫Time Store的平台更绝,直接把名人的时间拆分成"股份"来卖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昙花一现的"秒啊"平台,当时就被监管部门叫停了。现在披着区块链的外衣卷土重来,玩法倒是升级了:不仅能线上聊天,还能线下见面。但说实话,这种把人际交往完全商业化的做法,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作为一个关注金融科技多年的从业者,我必须提醒大家:这种个人发币的行为在我国完全是在法律边缘试探。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的文件说得很清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。虽然这些平台都打着"社交"的旗号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金融属性。 更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太容易演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了。早期入场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,但最后接盘的人很可能血本无归。去年某明星代言的NFT项目暴跌的事件还历历在目,多少人因此被套牢。 Time Store声称团队都在海外,但这真的能规避法律风险吗?根据我国刑法,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,或者犯罪嫌疑人是中国公民,我们都有管辖权。就像之前某个在东南亚搞资金盘的项目,最后主要成员不还是被引渡回国了? Web3确实带来了无数创新可能,但创新不等于可以无视法律。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急于求成而踩红线,最后追悔莫及。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支持的,但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。所以奉劝各位创业者:创新可以大胆,但合规必须谨慎。 说到底,技术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怎么用。把社交关系变成金融产品这种做法,虽然短期内可能赚快钱,但长期来看,既不利于行业发展,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。与其投机取巧,不如沉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。这个玩法有多疯狂?
不只是Friend.tech在玩火
法律红线在哪里?
人在海外就能为所欲为?
给创业者的忠告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在币圈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见过的那些血泪教训
- Ethscriptions究竟算不算Layer2?揭秘ESC-VM的另类扩容之道
- 10月30日数字货币合约市场观察:BTC和ETH的博弈之道
- 加密货币的过山车行情:狂欢背后藏着哪些风险?
- 11.8 以太坊交易回顾:一次漂亮的波段操作
- GameFi新纪元:MOBOX如何逆势突围?
- 大模型时代的思考:一位AI老兵的真实感悟
- 香港OTC监管困局:便利与风险的双重博弈
- 重磅!香港拟将比特币纳入投资移民计划,100枚BTC就能拿香港身份?
- 10月26日加密市场晨间观察:比特币蓄势待发 以太坊蓄力待涨
- 10.27行情观察:多头后劲不足,短线需警惕回调风险
- DePin小团队也能创造精彩:TabbyPOS的故事
- 2025年8月20日:加密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
- 10月30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BTC/ETH关键走势解析
- 区块链侦探:加密货币被盗后如何上演数字追凶?
- 当千年西溪遇见元宇宙: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旅新玩法
- 比特币即将迎来重大突破?知名分析师揭示市场可能走向
- XRP或将迎来惊天暴涨?知名分析师揭示关键突破点位
- 虚拟货币案件该找谁?一文读懂公安部门的三足鼎立
- 柴犬币狂欢:当市场热情遇上代币销毁狂潮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