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型后中国思考套壳痛与大模的阵产业成长
最近AI圈子里炸开了锅。阿里巴巴前首席AI科学家贾扬清的一则朋友圈,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。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国内某大厂的大模型产品其实就是Meta的LLaMA换了个马甲。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笑话:把羊驼涂成斑马,难道就真的变成斑马了吗? 虽然贾扬清没有点名,但明眼人都能猜到,他说的就是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公司推出的Yi-34B大模型。这个拥有340亿参数的大家伙,刚发布就在Hugging Face和C-Eval排行榜上拿了第一,没想到风光没多久就被Hugging Face社区要求修改张量名称,因为除了两个重命名的张量外,整个架构几乎就是Llama的翻版。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参加的一个AI沙龙,有位创业者半开玩笑地说:"现在做AI项目就像开餐馆,大家都在用同样的调料包,只是把包装换了换。"这种"套壳"现象在国内AI圈早已见怪不怪。 记得今年5月,科大讯飞的"星火"大模型在发布会上闹了个笑话。当用户问"你是谁发明的"时,它居然回答"我是OpenAI发明的"。这就像一个小学生交作业时不小心把参考答案的署名也抄了上去。虽然讯飞后来解释说是因为用了相似的训练数据,但这个解释显然没能让所有人信服。 更早之前的百度文心一言也遭遇过类似质疑。它的文生图功能把"车水马龙"翻译成"car water horse dragon",结果生成的图片里真的出现了汽车、水、马和龙的奇怪组合。这就像是用谷歌翻译做了个机翻,然后又用这个机翻去做创作。 说实话,我能理解这些公司的难处。现在AI领域的竞争就像百米冲刺,OpenAI等国外巨头已经跑出50米了,国内企业才刚起跑。更可怕的是,OpenAI还在不断加速——从GPT-4到DALL·E 3,再到最近的GPTs,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在颠覆行业认知。 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创业团队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:要么花几年时间从零开始研发,等产品出来时可能早就过时了;要么基于现有开源模型快速迭代,虽然可能背上"套壳"的骂名,但至少能在市场上先站稳脚跟。 零一万物在回应中强调,他们确实借鉴了LLaMA的架构,但也在数据处理和训练方法上做了大量创新。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:在AI领域,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创新? 我认为这就像做菜。如果你完全照着别人的菜谱做,连摆盘都一模一样,那显然是抄袭。但如果你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,比如用新食材、新技法,甚至发明全新的烹饪方式,那就是创新。关键要看改动的深度和价值。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,我不认为简单地将这些案例归类为"套壳"或"创新"就能解决问题。当前中国AI产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,既需要理解创业公司的现实困境,也要坚持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。 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告诉我的:"在AI这个赛道上,短期套利或许能获得一时风光,但只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的企业,才能最终赢得这场马拉松。"或许,这才是这场"套壳"争议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。李开复团队陷入"套壳"风波
套壳现象的前世今生
创业公司的两难困境
借鉴与创新的边界在哪里?
写在最后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重磅!招行打破传统金融边界 香港加密交易市场迎来国家队
- 市场狂欢进行时:当美联储嘴硬遇上币圈狂欢
- 2024年美国国防法案出炉:加密货币监管为何临时搁浅?
- 探索MPC钱包:加密货币安全的革命性解决方案
- 10月6日市场观察:让金钱为你打工的智慧
- 这些潜力币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,你准备好了吗?
- 深度解析:以太坊Dencun升级将如何改变区块链游戏规则?
- 2023年币圈最受争议的做市商:DWF的操盘手法探秘
- Layer1争夺战白热化:金融科技巨头为何纷纷入局?
- 以太坊再现通缩信号:是蓄力还是危机?
- 加密货币观察:抄底优质山寨币的黄金时机到了?
- Rebase2023黑客松:在清迈编织去中心化社会的未来
- 深夜币市观察:以太坊空头再度发力,我们该如何应对?
- 以太坊强势突破后持续攀升,后市如何布局?
- 加密货币界的黑马神话:PEPE与ORDI的惊人逆袭
- 别猜了!比特币行情面前,过度分析纯属浪费时间
- 稳定币热潮下的冷思考:专用链到底有没有未来?
- 比特币生态全解析:从技术底层到应用场景的全面解读
- 朝鲜黑客的数字黄金大劫案:30亿美元加密货币被盗背后的惊人真相
- 闪电交易(Flash Trade)革命:打破传统跨链交易的桎梏
- 搜索
-